书接上回。

想这么多有的没的,实在是丢人现眼,讲点正事吧。

关于笔记

上半年以来,公司开始对于员工权限做各种限制与规范,对于网盘和USB也有限制。对于工作效率和公司内部资料安保的取舍不做评价。要吐槽的是,公司也禁止了各种云笔记,确实不方便的很。互联网诞生于自由分享,确乎现今的主题早已不是自由分享了。

关于笔记软件,其实接触得还是蛮早的,在12年就开始使用有道云笔记记录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了。不过学生时代真的要记的东西少得可怜,多的倒是些无病呻吟的絮叨。现在已经不忍心打开看了,太羞耻😅。

13年的时候,参加一场关于设计的讲座分享,一位姑娘的案例是印象笔记。Evernote中文翻译成印象笔记,不仅跟logo契合,而且有个说法是大象永远不会忘记,翻译成印象笔记十分巧妙,浑然天成。这点我倒是也永远不会忘记了。于是乎,也用了段时间的印象笔记。随着印象笔记慢慢更新迭代,其功能越来越复杂,也越来越吃资源,用得越来越少。

15年,大三好多课没选上,没事干,居然萌生了写本小说的妄想😂。咸鱼淘了台Microsoft的surface,有空就去图书馆码字。小说肯定流产了。不过surface确实惊艳到我了,被别人问起设备是什么的时候也是逼格满满。也让我第一次接触了到OneNote。

不得不说,office的生态太无敌,OneNote出生就是含着金汤匙的。作为Android和IOS的顶级开发者和自家UWP平台的一般般开发者,OneNote本身多平台的应用质量还是非常不错的。linux就不管了,才不装逼的用linux系统办公呢。除了不支持markdown以及复制默认粘贴图片外,对于我来说基本已经满足了。markdown没有也问题不大,基本排版OneNote也是很方便的。重要的是免费和后面有微软爸爸,放心。

之后到工作至今,一直使用的是OneNote,随着笔记条数越来越多,惯性也随之变大,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随便从云笔记A迁到云笔记B了。因此笔记及时整理和笔记的分门别类变得尤为重要。

工作以后OneNote里塞了一堆东西,基本都放在几个tab里,数量多了之后严重影响了后续查阅,终于还是花了一个周六,把OneNote整理了下,删除了大量乱七八糟已经没有用的记录,将一些记录进行归档,使得整个笔记本更有层次。具体怎么整理是每个人自己的想法问题了,从没有定论。贴张图😜

OneNote

工具技能

工作当中,经常需要从大量的日志中分析某些指标,排查问题。常规的工具,Excel和shell已经足够。linux内置的awk、sed等工具已经足够强大到可以满族几乎所有的日常日志数据处理需要。

所以也一直没有考虑是否要学习另外的工具。

近期遇到个场景是,需要将多个终端的数据实时同步一台中心机器上。而公司的机器都有安全限制,无法自行安装软件,且终端数量较多,不方便操作。考虑过将数据落地到磁盘,定时起个rsync将数据同步到中心机器上。由于安全限制,终端之间无法直接进行rsync操作(获取不到用户权限)。

恰好最近在考虑是不是学习下python,觉得python确实在某些方面有独到的优势。而且python这么多modules,实现某些功能比shell简单太多了。

经同事推荐,大概看了下廖雪峰的python教程,在中心机器上用python起了个简单的HTTPServer,接收终端机器post过来的数据,并做了简单处理。在终端机数量一定的情况,可以满足要求了。

一些感悟:

  • 身为产品工程师(公司的职位这么写的😂),有些工具还是最好掌握下的,对于实际工作帮助很大。
  • python确实是强大的很,但是通用性并不是很好,在类似公司这里限制很强的机器上并不一定都能跑起来。而shell虽然有些功能难以实现,但是通用性非常强,基本脚本实在另一台机器上跑。
  • 工具只是工具而已,并不需要执着某个工具,抱有一个工具吃遍天下的想法。也不用什么工具都想要知道,搞得学了一堆杂七杂八的东西。实际还是需求驱动是最好,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工具就是最好的。

其他

传输协议

直播发展至今,功能上来说,各家解决方案提供商也趋于一致。已经到了开始比拼质量的阶段了。比如传输层协议,tcp/ip协议簇。

tcp内核传输一些策略可能会影响到客户端接收数据,在直播这样较为敏感的场景下,导致了卡顿。因为tcp内核的一些参数也需要进行特定的调整。google的tcp/ip拥塞控制算法是比较流行的一套方案,可以实时基于发送速率和RTT调整tcp窗口和速率,实现对拥塞的快速响应。

由于并不是科班出身,对这些东西基本就知道几个概念,既然用得着,得找时间好好了解下网络传输的协议。这篇《协议森林》可以好好看看,很适合我这样没有基础的。

另外http和rtmp这类更高级的协议也应该多多了解些。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个数据传输过程。

工作成果展示

每周五都要写周报。有个问题是,经常发现比较重要的事情,领导似乎都不太关心,而随便提了一句的事情,领导可能会私聊来了解情况。看来每个人的关注点都不太一样,写周报这类工作进展的东西,**并不能按照自己的实际工作时间来侧重。**具体写啥,是门艺术,得好好琢磨。

发散思维

近期有个客户一直投诉质量差,需要进行调优。常规的调整策略都使用了,没啥用。

感觉已经黔驴技穷了,所以这个时候,需要各种头脑风暴和奇思妙想了。很多事情并不是都有套路的,说不定答案就在拉💩的灵光一闪。

WebRTC

最近这个词经常看到,这套方案似乎特别适合做直播连麦,找时间可以了解下。(又是google的,这么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