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年的光棍节过了,有种还停留在世纪大光棍节的那天的错觉。

工作一年多,对于“脱光”早已不在期待,神奇的是对于抢购也不再热情,看来促销力度还不够呀。

这样,把脑袋里的小想法记录下来,语言组织能力薄弱得很,权当练习下打字水平吧。

光棍节

所有的节日不外乎两类:纪念很有地位或者知名度的人物或者事件,纪念地位太低或者遭遇凄惨的人物或者事件。

光棍节显然属于后者。从字面本身看就对我们汪类有着深深的恶意。

购物

虽然没买什么,但其实还是想买的。想买个kindle装逼。想买个最贵的kindle装逼。想买个美版的带3G上网功能的最贵的kindle oasis装逼。

没钱!!!买不起,太贵了。

光棍

再闲谈下光棍吧,有个段子:

从前喜欢一个人,现在喜欢一个人。

中文还是博大精深呀。这段子怎么看都是光棍修炼着修炼着,提升了一个境界。再修炼下去是不是要变成魔法师了。不瞒你说,本人目前已经是到了”现在喜欢一个人“的境界了,也算是有点小资格来谈下这个事情了。

从前喜欢一个人

从前哪只喜欢一个人呀,男人都是很花心的,尤其是年轻的男孩,见几个爱几个。

哎,回忆突然塞满了脑子,但是啥也写不出来。不写了。

现在喜欢一个人

现在确实喜欢一个人。

每周一听同事炫耀周末跟妹纸去逛街的“乐趣”,私下庆幸自己没有妹纸。只怨自己天生是平足,逛街于我实在顶残忍的酷刑。

再者,我们读书人,向来是以追求自由独立为目标的,经济自由独立,活动自由独立,思想自由独立。倘使交了朋友,总要有所妥协,经济要受其管制,假期活动被其安排,脑子要求只有她,何来自由独立之思想,甚至可怕,可怕,可怕。

那一直是一个人,都自由独立了嘛?**没有!**这才是悲剧所在。

其实内心还是渴望爱情,但是已没有年少时只要姑娘点头,其他全部抛掉的勇气了。现在喜欢一个人的原因也只是不爱那位同事所“炫耀”的那种生活(我们汪类看来那就是炫耀)。

所以一直对外宣称自己是姐姐控,只是因为感觉上的姐姐都是那么得独立自主,即使两个人,也不用一直腻歪在一起,依然可以有可以自己的空间与时间。

但是都不腻歪在一起了,还怎么谈朋友,简直是太可恶,可恶,可恶。

这样的矛盾,估计是注定孤独一生了。

书读得越多越蠢

记得看过一张图,找了下没找到,大概描绘下:图片一边是一摞书,堆很高。另一边对应三层大气,自下而上是近地面:风景秀丽,对流层:电闪雷鸣,平流层:拨云见日。大概的意思是,如果稍微读点书,会经历那一层电闪雷鸣,有足够的积累的人才可以冲破乌云,看到云上的壮阔景象。

问题是,局中人永远看步到自己所处位置的,所以无法知晓自己还离穹顶有多少步。悲哀呀悲哀。

好了,终于为自己的越来越愚蠢找了个高大上的借口。

工作后看书也不太看了,基本也就是电影电视剧看太多感到羞愧的时候,捧起本粗浅的小说来看几眼,再拿起一旁手机看几十眼。断断续续也算看了几个小故事吧。

阿城

阿城之前也没听过,记得大四那年看了梁文道的一档节目,其中有一期推荐阿城的《阿城精选集》,就一直放在想读的清单里。16年下半年的某一天吧,某东搞图书类的促销活动,凑了几本,其中便有这本。

阿城本身也是个很惜字的人,这书也不厚,大概十几万字吧,换成狗血的网文,估计也就两个小时看完了吧。也怪我不是有恒心一口气看完,居然断断续续看了一年,也是罪过。亏得里面都是些一两页的小短文。

阿城的文字实在是有特点得很,描写含而不发,十分隐忍,加上其自身中西贯通,又上山下乡过,可谓见识远博。文章的情节设置看似朴实无华,却又五味无穷,这等出神入化的功力实在是叹为观止。其中《棋王》,《树王》,《孩子王》最为著名,虽然每篇都很短,顶多算个中篇,但总是可以凭几句看似随意的一个细节或者一个动作的描写,把人物和情节描写的入木三分。

阿城的文字初读感觉只是描述了情节,细想却似描绘了但是社会下人们的生活状态,再想下就要联系到浩荡的历史长河了。实在是像有魔法一般。

白先勇

白先勇之前也不太了解,可能有时会看到他和红楼梦经常联系在一起吧。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听的《锵锵三人行》中,有谈到了白先勇《台北人》中的一些情节,讲述随国民党去台湾的一些老兵的故事,觉得有些意思,就放在了想读的清单里。

16年春节过完后,回厦门的动车上,看完了《台北人》。

白先勇先生的父亲是著名的国民党著名将领白崇禧,曾任“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”,后随国民党退居台湾。白先勇经历了和曹雪芹类似的家族从巅峰慢慢衰落的过程,可能也因此白先勇十分推崇红楼梦。

《台北人》主要讲述了从大陆随国民党迁居到台湾的各层阶级,各类职业的故事。通篇还是非常悲情的,各种思乡离愁,生活艰辛,各种往昔美好生活和当前残败生活的对比,白先勇本身特殊的身份让他可以观察到各种人群的生活状态,并述诸于文字。

白先勇描写不仅有画面感,而且还有声音。开篇几篇均是迁居台湾最后客死他乡的上海人的故事,其对话用上海话演绎也没有问题。可以说是传神的很。通篇基本没有直接抒情,均是描写性和记录性的文字,但是那种失落感和追忆往昔的感情缺失扑面而来。这点可以说跟阿城有点像。

我是没有看过《红楼梦》,一直看了几章就放弃了,但是白先勇的写法跟《红楼梦》还有些类似的,其中对于人物,衣着,家具的描写和《红楼梦》的“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...”很是类似的。(既然如此,为什么《台北人》可以看完,《红楼梦》怎么看不下。)

其他

Samsung版的kindle送了一本《平原上的摩西》,作者是双雪涛。这个名字实在是没听过,百度了下,算是新锐作家。不过这篇《平原上的摩西》实在是精彩得很。文字上有些先锋文学的感觉,还带些阿城的感觉,情节虽说不是特别的巧妙,但是叙述的方法很是高明。非常推荐。

到灯塔去》,作者是弗吉尼亚·伍尔夫,以前应该学过她的《墙上的斑点》。意识流小说流派的代表作之一。没看完,还在看。第一次看意识流的小说(之前就看几页的《追忆逝水年华》和《繁华与骚动》不算),跟我想的还不一样。本来以为意识流就是作者想什么就写什么,实际上是在情节里,故事中的人物想什么,就写什么。本身意识流小说还是个小说,只是心理活动的描写更多些而已。现在才认识到这个点,惭愧。

三体》,在大刘获雨果奖之前,就已经尝试了不下三次去看这套书了,每次都看到叶文洁到秘密军事基地就看下不去了。大刘的其他的短篇小说倒是都被我看完了。确实十分得精彩。应该找时间再一次尝试《三体》了。

最近在看郁达夫的一些中短篇的小说,主要按照这本集子看。郁达夫的小说怎么这么颓丧,跟以前课本的《故都的秋》感觉完全不一样。倒是让我联想到之前关于闽南语歌曲的一个段子:

闽南语歌曲三大主题:老娘要男人、我命怎么那么苦、老子一定会成功。

郁达夫的小说的主题倒是跟闽南语歌曲前两个主题很相似:我要女人,我好苦。关键没有最后那个我一定会成功。啊哈哈~

看了几篇,意思都是:好想跟那个女人发生关系,但是我不能祸害她,这都是这个社会的错,我要复仇。有趣,有趣,有趣。

另外还有些描写战争年代下的人们生活的小说,由于郁达夫也是浙江人,有些描写看了也是特别的亲切。郁达夫的文字还是很有水平的,如果情绪不是很消极的情况下,看下还是可以的,如果自身很颓丧,再看郁达夫的小说,估计要忧郁症了。

英语问题

英语是基本荒废了,尝试抢救了几次,感觉像是抢救不过来了。

语言说到底只是个工具,工具不用的话,肯定会生疏的。现在的状态,听说基本就是废了。写的话,基本靠词典,基本只会简单单词和句子了。终于读还能读些。可悲,可悲,怎么有种以前英语很好的错觉。

英语还是很重要滴,手机上下了个APP,就坚持一个礼拜,应该要重拾起来呀。废物,废物,废物。